会议速递|共筑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生态
2022 年 6 月 11 日,由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教育局与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乡村教育振兴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年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共设置五个线下会场,分别位于浙江省缙云县、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河南省濮阳县、山东省曲阜市、湖南省平江县及沅陵县,线上线下,五地联动,为乡村教育工作者营造了丰富的交流空间。大会以“村小不小,协力同行 —— 共筑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生态”为主题,邀请了诸多地方行政部门、著名学者专家、教育管理者、一线工作者、教育公益组织与媒体朋友,结合宏观视野和实际探索经验共同探讨乡村教育的现状和未来。
开幕致辞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教育局局长章建升代表大会主办方致辞。他表示,作为全国唯一以黄帝名号命名的县城,缙云近年来不断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深入践行从孩子出发的教育理念,形成行动保障、专家引领、上下参与、专家联动,打造出一批特色的小微学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
主题演讲—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在《乡村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主题演讲中指出,农村小规模学校不仅仅是农村实现教育公平托底的需要,也是可以关注每一位学生便于开展有根的、个性化的、特色化的教育教学。杨东平认为,小班小校是一种适合农村和城市未来学校的形态,它超越了农村扶贫的概念,并极具前瞻性价值。而缙云模式则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典范。缙云县政府重视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强调青年教师在乡村教育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培养乡村教育家。缙云学校以学生为本,实行养育加教育;将乡村学校的围墙打破,让学校与村庄融合;并从孩子真实生活出发的建设思路下改变应试模式下的教育评价。杨东平提出,未来的乡村学校应该是本地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是乡村文化的中心、乡村振兴的引擎,还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和试验田。
未来的教育是一种具有乡村区域生态的教育,因此缙云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所姓“乡村”的乡村学校,一所为未来而建的学校。而共筑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生态,需要多元力量的协作。论坛上,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教育局副局长吴丽明、缙云县章村小学校长马鑫飞和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人骆筱红围绕“县域教育生态构建的探索与经验”主题,分别从地方教育局、学校以及社会机构三个视角分享了缙云在构建乡村教育生态方面的实践探索与经验。
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教育局副局长吴丽明表示,为建立良好的乡村教育生态圈,地方教育局应主要承担三个角色,即教育底线的守护者、教育方向的引领者以及教育资源的整合者。缙云县教育局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做:第一是保障法律、道德和规律的底线,要贯彻落实国家法律、道德教育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第二是规范路径,要从乡村孩子的真实生活出发,做学校与村庄的融合、课程和生活的融合以及学习和成长的融合;第三是支持学校主体化和个性化发展,要求教育局要有所不为——主体性自主发展,不能替代;个体化自主发展,不能公立。吴丽明指出,教育局的目标就是促进学校规范化办学。
缙云县章村小学校长马鑫飞以章村小学为例,介绍了一所学校如何自主生长,如何支持陪伴师生成长。章村小学在“用一个村庄的力量来养育一个孩子”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积极打开校门办学,和村庄建立紧密联系,让学生走进村庄,参与项目式学习课程,充分发挥学生们能动思考能力,形成了跨学科主题单元式教学;通过让每一个学生分享自己对校门的想象,带动了学生对成长环境建设的真实情感;通过用摄影创作的方式做校园一周的记录,让老师在创作中看到乡村儿童教育生活的美,并与学生分享这些美好和幸福感。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人骆筱红表示在打造缙云未来乡村教育的过程中,致朴和缙云的老师以及教育局是在为以彼此需求为基础的项目中共创共生。其中,致朴共创出三个角色和价值,一是创新教育的呵护者;二是师生成长的陪伴者;三是专业资源的补充者。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综合部主任、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王烽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综合部主任,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王烽在主题演讲《村小的教育改革价值》中指出,学校办得很好,可能正说明了村小存在的价值,同时,把村小办好也对我们整体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小规模学校小班额管理,这种模式是未来趋势——大规模学校和小规模学校的管理、大班额和小班额的管理,它们的生态都是不一样的。第二,探索小班教学和全科教学 —— 我国已经提出,到 2035 年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但是班额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个短板,不同的班额不仅对于教学模式,而且对于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一些乡村学校天然就是小班,怎样探索小班教学,对我们构建班级教学的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村小里不可避免地要有一些老师承担不同的课程,这种全科教学在这种小规模学校里具有探索的价值。第三,学校的社区化发展。第四就是探索生活教育。王锋认为,通过学校教育的纽带,让我们的农村真正实现现代化,能够通过他们对孩子的关爱,来改变他们自己,甚至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塑造、理念和观念的塑造起到作用。
圆桌论坛
—
圆桌论坛环节上,主持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总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郭婷婷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首席专家、云南楚雄美丽小学创校校长、前北大附中校长康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原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蒋莉共同围绕“共筑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生态”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对于为什么要以教育生态的视角发展乡村教育,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首席专家、云南楚雄美丽小学创校校长、前北大附中校长康健指出,因为过去乡村教育生态受到了城乡二元制、行政化的影响,更受着分数论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小规模教育缺乏发展的生态温度、气候、环境,这也是乡村小规模学校迟迟不能彻底翻身的重要原因。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教育生态建设的关键。
对于未来乡村学校理想样态的设想,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原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蒋莉认为,应该是开放、链接、自主的。首先是能与城市的资源和人员互通,悦纳外在的变化。其次是教育局、学校、教师、学生、村民之间是相互链接,拥有平等意识制度的。最后是尊重每一个人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注重个人的感受和理解。蒋莉指出,若要达到这样的一种理想样态,需关注教育系统改革中的四方面内容:第一是要督促教育局放权,让乡村享有独立办学自主权。第二是要鼓励乡村老师们,让他们看到自己是行的。第三是需要低利害性的评价体系。第四是需要村庄氛围的支持。蒋莉表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格健全、性格养成和感觉统和的建立阶段,因此需要教育评价体系环境和教育治理体系环境的支持。
对于如何建设一个乡村教育生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认为教育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她说,她的脑子里经常出现一个具象的画面,像树林里有乔木、灌木还有草,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它们相互不影响又相互依存。教育这样的系统除了用生态这个概念来类比,还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概念。如果只是因为成绩好,就能够吸走所有好的待遇和注意力、目光和评优;如果成绩不好,基本上就是遭受了“灭顶之灾”,这就是违背生态观点的做法。林小英认为,除了呼吁整个教育体系中间要低利害评价,教育局要放权,每个学校把自己的学校办好,每个老师把自己该负责的孩子教育好,还要努力营造氛围。林小英说,我们从缙云当地孩子的笑脸中,从校长的办学理念中就感觉到这就是一股面向未来的力量。当这种力量出来的时候,教育局、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积极地培育,让学校做出未来教育的样态。
活动还对《中国乡村教育发展报告(2021)》进行线下推介,本书从不同视角关注了乡村教育发展的成效与困境,并对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如您所在的学校为农村小规模学校,且您尚未加入“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原“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加入我们。